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西交国际艺术中心

联系人:曹老师 

联系电话:19534100917

联系地址: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c栋

上海外滩美术馆重开,携手“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归队

上海外滩美术馆重开,携手“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归队
上海外滩美术馆重开,携手“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归队
上海外滩美术馆重开,携手“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归队

上海外滩美术馆原在2020年初闭馆翻修,一度延期,至今才再次开放。期间还经历了百年难遇的流行病大传播。此刻看来这个巧合颇有点乱世一孤岛的味道——再次登岛后发现一点也没看到外部时移势易造成得印记。翻新后的首展RAM选择了瑞士著名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举办了他在中国的首个大型个展“再,再”。 此位艺术家生于1948年,早年受激浪派精神的影响,作为联合创始人成立了ECART小组。该小组有多层复合身份,既是独立出版社,同时也是书店和画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ECART小组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多元而深入的合作,向瑞士乃至全欧洲介绍了一批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家,其中就包括约瑟夫·博伊斯和安迪·沃霍尔。


除去创始人的身份,约翰·阿姆莱德本身也是一位生机勃勃、创作力丰沃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身份横跨画家、行为艺术家、雕塑家、文献研究员、画廊主等多个领域,作品被施泰德艺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内的多家重要机构收藏。在艺术创作上,阿姆莱德始终孜孜不倦的渴慕偶然性造就的结果——它像破土而出的嫩枝,是对未知空白的索取。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边破边立的西西弗斯


首个展厅以非时间线性顺序呈现的多幅纸本作品包含约翰·阿姆莱德的绘画、海报、塑料玩具搭建起得迷你尺寸装置、照片等等,呈现出艺术家在ECART小组时期开始延续至今的多种身份转变——在画家、雕塑家、策展人、出版人等等。ECART小组于1969至1982年间实践的大胆的创新实验行动、宣言、出版物与法语单词ecart语义“间隙”、“分歧”、“间隔”所代表的精神不谋而合。有过这一段经历的介绍铺垫,观众或许就不难明白后续展出的件件作品都反映了阿姆莱德不爱固步自封的精神:不去掌控,不去预设,再一次又再一次的质疑和打破“现有”,随机,尊重偶然。


7.jpg

《纸面绘画系列》《海报系列》1973-2017年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8.jpg

《玻璃展柜陈列作品》,1972-2012年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展厅进出之间的前厅里堆叠着不知男女尺寸大小的衣服、使用过的纸箱木条箱泡沫纸、金色圣诞树及挂着人造植物装饰的门廊。整体像踏入一个陌生人荒唐的、随机的梦,强烈地引起你的注意。在你怀疑这是否为美术馆最新的一部分装饰时,又会突然想起作为艺术品它们所承载得“重复”和“偶然”的语意。


9.jpg

《加里奥克》,2021年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10.jpg

《记忆装置》,2021年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重复又模糊的谜面


第二个展厅是一个空白、梦幻、如婴儿皮肤般光洁的空间。头顶一颗硕大的迪斯科灯球悠悠转圈,向天花板及四面八方反射出光斑。阿姆莱德曾在一次采访对谈中说到“对作品了若指掌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从这个观点讲,艺术家也不推荐观众对自己所处空间进行全面掌握:或破碎或切割的马赛克镜面、碎镜、及大面积铺设的反光银膜再一次反射灯球的光斑,照出模糊、强弱不一的二次光斑,同时观众也无法从这些被统称为“镜面”的材料中得到自身清晰的投影。立在展厅尽头的真人等高试衣三面镜和留着明线车缝的半成品西装更加强了这种意味不明的模糊感,是梦中梦画中画,不让看清。像一个不给头绪的谜面,观众身处其中被迫开始思考这一碎片化、像素化、分散又重复的空间在无尽的重复反射之下究竟希望表达一些什么。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Ecart精神的延续


早在阿姆莱德的艺术生涯早期,他就是一位“斜杠青年”。阿姆莱德参与创立的 ecart小组的特点是共享型跨学科实验集体经济,从参与者的个体发声到模糊作者身份,不断的挑战与尝试。这一点被原汁原味地保留到《再,再》之中。借由展厅设计,摄影师张家诚从阿姆莱德手中接过了“创作者”的身份。熟悉的假山石、小水池、果壳箱、老式样字体共同复原了独属此地的90年代共同记忆。在《虎丘公园》的置景下,阿姆莱德另一成名作系列“家具雕塑”巧妙无痕地融入其中,看似不偏不倚、严丝合缝,却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不确定感。又是一场完美的偶然。


13.jpg

约翰·阿姆莱德和张家诚,《虎丘公园》,2021年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

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14.jpg

《蓝色约翰(氟),家具雕塑》 画框:240 × 160cm,沙发:  71 × 241.5 × 84cm  布面丙烯,詹姆斯·蒙特制作沙发 2003

由艺术家提供



倾倒、水坑和家具


对于偶然性的追求还可在在二楼展出的《贝扎姆特》、《综合贝类》及《滑板无罪》中看得真切。这是艺术家最为人熟知的“倾倒和水坑绘画”(Pour and Puddle Paintings)。创作中阿姆莱德或垂直或水平地倾倒颜料,任由液体滴落、飞溅、稀释、浇筑,最终构成不可预料的多样结果。颜料堆中还搅和交织着塑料玩具模型、一次性木质酸奶勺子、一小截硬糖、小贝壳……毫无关联的物件却意外集中在一块画布上,像是从高处俯看错乱成毛线团一般的时间线在某一点上的偶然重叠,是从一个小孔窥见内院景象,铲开历史的墙皮看见过去的印记,从平面联结三维时空。



15.jpg

《30号家具雕塑》(前),1982年;《滑板无罪》(后),2019年


16.jpg

《综合贝类》 150 × 22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由艺术家和MASSIMODECARLO提供


展厅最深处的录像作品《轮回II》反复展示着烟花、灯光、月亮、彩色波形图的局部,偶然、雀跃的片段像万花筒一样被拼接在一起。不让看全貌但又悄悄告诉你它是什么。


17.jpg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同时引起你好奇心的还有艺术家的“家具雕塑”作品,绘画和地毯、椅子、椅子并排,让你思考是否可以舒服地坐下来欣赏画作,但被涂满色彩及花纹的椅子又似野生花蘑菇一般让你升起自发的警惕。借此阿姆莱德反复暗示艺术品与现成品之间模糊的界限,拨弄观众想坐下又惊觉弹起的谨慎与困惑。


18.jpg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展览现场图, 上海外滩美术馆,2021年。图片由上海外滩美术馆惠允

声明转载

坚决维护创作者权益

转载请注明该文章链接: